记住艾艾贴总代赵泽红网址:
www.weishangqiye.com
[概述]
牛皮癣,古称“摄领疮”,俗叫“顽癣”,现代医学称之为“神经性皮炎”,又称“慢性单纯苔癣”。
本病多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腠之间所致。
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神经官能症。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,一般认为与神经功能紊乱或过敏等有关。皮损好发于项部,其次为肘窝、腘窝、额部、上睑、骶尾、会阴及大腿内侧,皮肤增厚,有苔癣样变化,上被少量鳞屑,瘙痒呈阵发性,尤以受热或夜间为甚。临床上以病变局部奇痒,搔抓后呈丘疹状,日久皮肤形成苔癣化,皮肤变深,皮肤局部肥厚、干燥为特征。本病病程缓慢,时重时轻,辄易发作。分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。
[病因病机]
本病多因情志不遂,肝郁不舒,以致气血运行失调,瘀血凝滞于皮肤,郁久化热,耗血伤阴,化燥生风,肌肤失养而发;或因风热之邪,外袭肌肤,凝聚不散所致;或因硬衣领等外来刺激所引起;或因久病耗伤阴液,营血不足,血虚生风,皮肤失去濡养而成。
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、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。精神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原因。情绪紧张,工作过劳,恐怖焦虑都可促使皮损发生或复发。另外,搔抓、摩擦、多汗或其他机械性、物理性刺激以及昆虫叮咬等也易诱发本病。
[辨证施治]
本病临床辨证,可分为以下两型:
1.风热夹瘀型
症状:皮损成片,粗糙肥厚,或伴有红斑、血痂,瘙痒阵发,舌质红,尖有瘀点或舌下静脉青紫、增粗,苔薄黄,脉弦数。
治则:祛风清热,凉血化瘀。以取督脉、足少阳、手阳明、足太阴经穴为主。
处方:大椎、风池、曲池、风市、阿是穴。
随症加穴:①夹湿者,局部糜烂湿润,加阴陵泉;②瘙痒居者,加止痒穴、百虫窠。
灸法:
(1)艾炷着肤灸:取蒜汁(或油剂)少许涂于皮损处,上置艾炷点燃施灸,艾炷如麦粒、米粒或火柴头大。灸点距离为
1.5厘米,选用灸点多少可根据皮损面积而定,每点灸1~3壮。一般每周灸1~3次,或10天1次。
(2)药锭(丹药)灸法:将硫磺15克,水飞朱砂4.5克,樟脑4.5克,麝香1.5克,分别研为极细末。用铜制器皿一个,置于炉火上,先将硫磺倒入铜器内烊化,次入朱砂、樟脑,搅匀,离火后立即加入麝香拌匀,取出摊于玻璃板上,再用另一块玻璃片,将药压成薄片,剪成0.2~0.3厘米的小粒(约如米粒大),密贮备用。灸治时取药粒置于患者皮肤苔藓化表面(皮损表面),用火柴点燃,待药粒燃尽后,立即连灰罨在皮肤上。皮损面积小者只灸1炷,不必复灸,皮损面积较大,可连排药粒数个,每粒药相隔0.5~1厘米,一次点燃施灸。根据病情可3~7天灸治1次。
方义:本型为风热之邪,客于肌肤,凝聚不散,气血瘀滞,皮肤失濡所致。故取大椎、风池、风市以疏散风热;曲池、血海以凉血化瘀;施灸皮损周围以疏通局部气血。夹湿糜烂者,加阴陵泉以清化肌腠湿邪;瘙痒剧者,加止痒穴、百虫窠以凉血祛风而止痒。
2.血虚风燥
症状:临床多见年老体弱患者,皮损色淡或灰白,肥厚粗糙,状如牛领之皮,瘙痒脱屑,多伴有心悸失眠,神疲乏力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治则:养血祛风,润燥止痒。以取足太阳、足少阳、手阳明、足太阴经穴和阿是穴为主。
处方:膈俞、脾俞、肾俞、风池、曲池、三阴交、阿是穴。随症加穴:①心悸失眠者,加内关、神门;②皮损瘙痒者,加少府。
灸法:(1)药物艾卷温和灸:取陈艾绒、白芷(研细)、苍术(研细)各150克,硫磺(研细)60克,制成药物艾卷,备用。施灸时按艾卷温和灸法操作,多选用病损局部阿是穴,每次施灸15~30分钟,每日灸1~2次,7~10次为1疗程。
(2)蒜泥敷灸:取大蒜适量,捣如泥膏状,敷于皮损局部,覆盖纱布,胶布固定,每次敷灸1天,7~10天敷灸1次。
方义:本型为血虚阴亏,化燥生风,肌肤失养所致。故取血之会穴膈俞,以养血活血;脾为生化之源,灸脾俞以资生血之源;肾为藏精之脏,灸肾俞以填阴精之亏;再配肝、脾、肾三经之会穴三阴交,以调补三阴;取风池、曲池,以祛风止痒。如此标本同治,以冀阴血充盈,则肌肤可润,风燥自祛,瘙痒自止。伴有心悸失眠者,加内关、神门以养心安神;皮损瘙痒者,加少府以清泄心火而止痒。诸穴同用,各奏其效,则顽痼宿疾,庶可见功矣。
[注意事项]
1.本病采用艾炷着肤灸和药锭灸法治疗,近期疗效较佳。
2.患者平素情志宜宁静,不宜急躁。
3.皮损处不宜搔抓,以免感染。
4.皮损处既不宜用热水烫洗,又不宜用刺激药物外涂,宜用艾卷温和灸20~40分钟,每日1次,直至痊愈为止。
*文章有效期至2024年6月14日
*文章转载来自 艾艾贴订阅号
*文章部分内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*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感谢!
*本文如有侵犯了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,告知即删;
*本资料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意味对此作出任何承诺;
*注:以上内容仅提供一种治证思路,供参考。
*本资料仅供内部学习资料,请勿做商业使用;